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校区文化活动中心内,原创校史话剧《从延安走来》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,将“半部电台起家,长征路上办学”的红色校史,转化为触动人心的沉浸式体验。这部由师生共同创作、全息投影与真人表演交融的剧目,不仅重现了西电从延安时期到新时代的奋斗历程,更以创新的艺术手法,为红色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。
历史场景的“技术复现”与“情感共鸣”
话剧以1945年延安宝塔山下的无线电训练班为起点,通过全息投影技术,将黄土窑洞、简陋实验室与当代5G实验室“搬”上舞台。当老一辈通信人用自制零件组装电台的细节,与现代学子在实验室攻关的场景交替呈现,观众不仅看到技术的迭代,更感受到“科技报国”精神的传承。剧中特别设计的“发报机”意象——从1947年掩护转移的破损设备,到2025年实验室攻关6G的关键工具,成为串联三代西电人精神的纽带。
“参与式叙事”:打破传统校史剧的观演边界
与常规话剧不同,《从延安走来》采用“沉浸式戏剧”手法,观众席两侧的LED屏实时呈现历史档案中的电文密码,演员在行走中完成时空转换,甚至邀请观众参与解密互动。这种设计让00后学子在破解摩尔斯电码的过程中,自然领悟到“红色通信永远在线”的深层内涵。首演现场,当新生代表接过老校友修复的发报机时,全场自发响起“祖国需要时,我们一直都在”的齐声呼喊,印证了艺术表达对情感共鸣的强大催化作用。
从“纪念碑式”叙事到“生长型”文化IP
《从延安走来》的突破在于,它并未将校史凝固为“历史标本”,而是通过“生长型”创作机制赋予其持续生命力。剧中预留的“空白剧情”鼓励后续创作团队根据时代变化加入新元素,如2025年首演版融入的“量子通信”场景,未来可迭代为“深空探测”等新主题。这种开放结构使校史剧成为动态的文化载体,而非一次性的纪念活动。
首演结束后,剧中“科技自立自强”的台词成为校园热议话题,更引发教育界对“红色文化如何创新表达”的讨论。这部话剧证明,当历史记忆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,红色基因便能以更鲜活的方式注入青年血脉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传奇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