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,虚拟艺人A-SOUL在巴黎举办的全息演唱会上,法国粉丝用法语齐唱中文歌曲《传说的继续》,而观众通过AR眼镜实时看到埃菲尔铁塔的灯光与虚拟偶像的舞姿同步。这一场景印证了虚拟艺人正在突破物理与文化的双重边界,成为全球青年文化交融的「数字桥梁」。
文化符号的「可塑性」:打破传统偶像的地域桎梏
虚拟艺人的核心优势在于其「文化中性」特质。以日本初音未来为例,其初始设定为「无国籍、无年龄」的虚拟歌手,通过粉丝共创的《World is Mine》等歌曲,将日本二次元文化与欧美电子音乐融合,吸引全球超3亿粉丝。而虚拟艺人翎Ling则以「国风+科技」为标签,其京剧唱腔与赛博朋克造型的碰撞,让外国粉丝在TikTok上自发发起#LingChallenge挑战,形成跨文化传播的「涟漪效应」。
技术赋能:沉浸式体验消弭文化隔阂
全息投影、AI语音合成等技术让虚拟艺人的表演突破语言限制。韩国SM娱乐推出的虚拟女团aespa,通过「元宇宙演唱会」让成员与粉丝的虚拟化身同台共舞,其歌曲《Next Level》的MV中融合了印度宝莱坞舞蹈与韩国K-POP编曲,YouTube播放量突破6亿次。更关键的是,AI算法能实时分析不同地区用户的音乐偏好,自动调整表演内容——例如在东南亚演出时增加热带鼓点,在欧洲场次融入哥特式旋律,这种「文化适配性」让虚拟艺人成为精准的「文化翻译官」。
粉丝共创:从单向输出到双向对话
虚拟艺人的运营模式颠覆了传统偶像的「中心化」生产逻辑。以字节跳动推出的虚拟艺人「李未可」为例,其人设、服装甚至音乐风格均由粉丝通过区块链投票决定,这种「参与式文化生产」让不同国 家的粉丝在协作中自然形成文化共识。数据显示,李未可的海外粉丝中,63%曾参与过中文歌曲的二次创作,这种「文化共创」行为本质上是在构建跨文化的「意义共同体」。
当虚拟艺人在元宇宙中唱响融合各国元素的旋律,她们不仅是在表演音乐,更是在编织一张跨越语言、种族与地域的「数字文化网」。这种新型文化交流方式证明:在技术赋能下,音乐无需翻译,文化无需妥协,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定义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