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一场「落日合唱派对」,以12亿次全网曝光量、超8亿次短视频播放量,成为现象级文旅事件。这场由甘肃省文旅厅与抖音联合打造的活动,将沙漠日落、星空、无人机编队表演与万人合唱结合,不仅让《月牙湾》《小美满》等歌曲在沙丘间回响,更让「音乐+旅游」的融合模式再次成为焦点。
音乐赋能:从「流量」到「留量」的转化逻辑
活动以「沙漠为舞台,星河为幕布」,通过600架无人机演绎「鲸落潮生」、激光投影将歌词投射至沙丘,打造出沉浸式场景。这种「自然景观+科技艺术」的组合,让传统景区从静态观赏升级为动态体验。数据显示,五一期间敦煌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长32%,酒店预订量激增180%,印证了音乐对旅游消费的拉动效应。
文化破圈:传统IP的年轻化表达
活动巧妙融入敦煌文化元素:开场舞《千年莫高·乐动敦煌》以壁画乐舞场景再现丝路辉煌,无人机表演呈现莫高窟、九色鹿等敦煌符号。这种「文化解构+现代演绎」的方式,让年轻游客在合唱中感知文化厚度。类似案例中,沂蒙山小调音乐会通过引入电子音乐混搭、实景互动演艺,吸引Z世代参与,证明传统文化并非曲高和寡,关键在于找到「新表达」。
产业联动:构建「音乐+」生态闭环
敦煌活动并非孤例。北京元气森林音乐节通过「票根兑换积分」「主题客房」「夜间接驳专线」等设计,将单场演出延伸为全域消费链;江西南昌推出「跟着节拍趣旅行」线路,串联红歌、戏曲、流行音乐场景。这些实践揭示:音乐需与景区、餐饮、文创等业态深度绑定,才能实现「1+1>2」的效应。
未来趋势:从「爆款打造」到「长效运营」
尽管音乐节经济蓬勃发展,但盈利难、同质化等问题仍存。布兰森小镇的启示在于:其通过50余家剧院、100余台剧目构建「演艺集群」,将「音乐+」融入户外运动、康养度假,实现从「季节性爆款」到「全年常红」的转型。对于国内目的地而言,关键在于将音乐作为「文化药引」,与本地非遗、美食、民俗深度融合,形成独特记忆点。
从敦煌的万人合唱到布兰森的「世界现场音乐之都」,「音乐+旅游」的本质是情感共鸣与场景。当音乐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纽带,文旅融合便不再只是简单的「叠加」,而是催生出一场关于「生活方式」的变革。未来,谁能将音乐IP转化为可持续运营的「文化资产」,谁就能在文旅融合的赛道上掌握主动权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