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垃圾分类从“新时尚”向“新习惯”转型的关键期,国内多个城市创新探索“游戏+科普+宣教”模式,将城市公园打造成集趣味互动与知识传播于一体的环保教育基地。潍坊潍城区城关街道的垃圾分类主题公园,成为这一创新实践的典型样本。
科技赋能:互动装置让分类知识“活起来”
走进占地2万平方米的主题公园,地面铺设的垃圾分类飞行棋棋盘吸引众多家庭驻足。孩子们通过游戏,在跳跃中学习“废旧电池属于不好垃圾”等知识。公园的“资源再生迷宫”以回收塑料瓶搭建,游客需根据墙面提示的分类问题选择路径,答错者需在“纠错站”观看30秒科普视频才能继续闯关。
“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传统宣传册有效得多。”带着女儿参与活动的市民李女士表示。公园内还设有AR互动屏,游客扫描特定图案即可触发虚拟垃圾分类场景,通过手势操作完成投放任务,系统实时生成分类准确率报告。据统计,自2024年开园以来,该公园已接待游客超15万人次,周边社区居民分类准确率提升37%。
全龄覆盖
针对不同年龄层需求,公园设计了差异化活动:每周三上午的“银发课堂”由退休教师讲解厨余垃圾堆肥技巧;周末的“青少年创客营”则组织中学生用废旧电子产品拆解部件制作科技小发明。最受欢迎的当属每月末的“分类达人挑战赛”,参赛者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垃圾分拣、知识竞答、创意手工三关,冠军可获得由回收塑料制成的环保奖杯。
“我们与周边3所小学建立合作,将公园作为校外实践基地。”潍城区城管局负责人介绍,公园还开发了线上小程序,游客可获取个人碳积分,兑换再生纸笔记本、植物种子盲盒等文创产品。这种“教育-实践-激励”的闭环模式,正推动垃圾分类从要求转变为市民自觉行动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百度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